2013-12-13
2013MAD旅行基金报告会

20130719165054_6638

为了资助中国大陆的建筑系学生完成他们青年时期的一次国外建筑旅行,并且给与他们研究自选建筑题材的机会,MAD建筑事务所于2009年设立了MAD旅行基金。我们认为旅行是建筑师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唯有亲身体验建筑空间,才能启发出不同以往的想法和进一步地了解自我。在走出去开拓眼界的同时反思本土文化,这是MAD旅行基金希望传达给青年建筑师的观念。

在2013年的夏天,5位建筑系学生从一百多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在自己选择的城市或地区完成10-14天建筑旅行的机会。今年每一位入选者都表达出对旅行意义最直观的理解:亲身体验对于充分领会某个建筑物或是某个地方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历经三个月,5位2013MAD旅行基金获奖者们陆续完成了自己的“探险旅程”,他们各自游历了瑞士、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德国。对于这些年轻的建筑师而言,这也许是他们早期设计生涯中最具奇异色彩的一次学习机会。

2013年12月13日(周五)下午16时,MAD建筑事务所于其北京工作室举行了MAD旅行基金报告会。在告别2013年迎接新年之际,五位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他们“在路上”与建筑的故事,活动也邀请到评论人包泡、MAD旅行基金创始人马岩松及MAD合伙人党群与同学们交流畅谈。

李斯奇,研究生12级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目的地:西班牙

建筑早已不是柯布西耶口中“居住的机器”,李斯奇认为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跃进,建筑正逐渐褪去基础的功能外衣,散发出超越物质以外的魅力。在这次西班牙之旅中他迫切希望体验的远非建筑外观、空间或是质感的物理属性,他更关注建筑和城市背后“人”的存在感。在西班牙热情奔放的人文与中国冷静含蓄的差异中,李斯奇却将自己的旅行感悟回归至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筑与海、建筑与悬崖、建筑与历史间的千丝万缕才是他在这次旅程中捕捉到的“人”的存在。

20131217180736_4373

王思怡,本科10级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目的地:瑞士

如何在空间上处理传统、文脉和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王思怡希望在从未背弃现代主义建筑的瑞士找到答案。第一次出国旅行的欢雀也许胜过了理性的探究,却为她带来从细微的生活角度思考的机会。在瑞士,她寻访了众多学校建筑,并从这些建筑里体会到了种宁静的温暖。这都让她更好的理解,建筑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敏感地容纳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20131217180958_6441

20130719165207_7585

董笑笑,研究生12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目的地:葡萄牙

出于对Siza Vieira作品的钟爱,并怀揣着对建筑水平性的迷恋与偏执,董笑笑踏上了他的葡萄牙之旅。在用最为贴近身体的方式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和探究后,他却惊醒,原来仅停留在二维空间的解读很容易产生误读。在地中海的阳光海岸中他领悟到,在自然的馈赠下,葡萄牙的建筑大师们自然而然的把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中的生活本身用建筑语言机智而优雅的表达了出来。

20131217181316_8523

20130719165250_7591

陈析浠,本科09级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目的地:德国

抱着对战后德国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城市建设与民族创伤的思考,陈析浠踏上了拜访德国和奥地利的旅程。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城市中穿行却全然感受不到当下中国对城市的那种欲望。相反生活的平常性与复杂性在德国的建筑与城市中被反复解读。相比中国城市的批量生产或是怪异填充,城市欲望到底应该如何表达,在什么层面表达呢?

20131217181403_6347

20131217181424_8697

黄耀俊,本科09级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目的地:希腊

黄耀俊认为建筑是生活和记忆的载体,希腊古城中丰富的记忆深深吸引着他前往探寻。他想在这片古老的国度寻找建筑与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神秘的纽带。然而感慨古城如何珍藏记忆的同时,也发觉历史的压抑是古城发展的枷锁。反观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老建筑的消逝与更替,带走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新城既矛盾喜剧却又充满活力,基于对现实的认识我们该如何批判的观察?

20131217181516_0585

20131217181532_4964

2013 MAD 旅行基金现场实况

20131217182518_1676

20131217182605_4032

20131217182617_8098

20131217182631_4195

20131217182659_8734

20131217182743_8745

20131217182722_7802

20131217182818_2504

20131217182844_7354

更多详情请联系:travel@i-mad.com

相关新闻